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6:37:59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华历史的第三个温暖期。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华能新能源与大唐新能源几乎同时启动招股计划。5家集团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都高于80%。
风电企业陆续上市融资的背后,反映出中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和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的资金短板问题。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虽然五大发电集团经营状况总体盈利,但主营的电力业务只有华能和国电两家盈利,其他3家亏损。业内专家表示,打通融资渠道,对于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的风电企业来说,等于是抢先一步而60分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其中冠军城市宁波率先攀上了80分档位,紧随其后的是深圳、上海、台州等城市。一些地区的进展未能常态化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北京以及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加大了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分别公布了一批污染企业,但随着奥运结束,这些好的做法未能延续,造成周边多个城市得分下降。
而国际常规做法是建立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RTR),让各公司有动力竞相提高环境绩效,加强公众监督,增强政府执法能力,共同保护环境、降低污染。通过将同省区内城市的得分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多数省区内的城市差距较大,其中有9个省区的第一名比最后一名的得分差超过100%。*来自全球各国的专家将组成联合国小组,就这些报告进行评估。
*发展中国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本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的实施进度。*其他国家应每四至五年向联合国报告温室气体排放。*设立新规,为上述报告建立一个国际评判标准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气候议题在G8会议上,在20国集团会议上,在亚太经合组织年度论坛上被一再提起、讨论、争辩、勾画。
加州政府正在发展一揽子包括大量太阳能和风能计划的减排组合,但施瓦辛格的宣言恰恰反映了当今美国政治的一些无奈—无望在国会山取得实质性成果,领导人只能更多地依赖他们的口才和秘书的文思。还有庞大的七十七国集团以及受气候变化伤害最深的小岛屿国家联盟。
坎昆大会将不会取得什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气候协定。),这是11月29日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宣传语。在最后一天,基于对无休止的争吵的忍无可忍,美国和基础四国的代表在一个不明亮的房间里达成了一份协议并得到了28个国家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中南美洲国家的反对,导致这份协议的约束性弱化,甚至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与会的190多个国家迅速分成几个集团,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集团。
你们已经让其(绿色战略)变得令人着迷,甚至变得性感。会议过半后,人们不禁发问:坎昆,能行什么?墨西哥坎昆海底的真人大小雕像,似乎在警告人们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利益难调之痛别让理想(perfect)成为满意(good)的敌人。美国加州州长在与英国首相的会谈中鼓吹道。该报甚至暗示,中国准备接受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并同意让其自愿进行的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接受国际监督和查证。
与发达国家集团相比,庞大的七十七国集团很明显难以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它分化成了两边。2009年,奥巴马刚刚入主白宫,被医疗改革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不足以让他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过于激进。
联合国系统下的国际多边谈判,都遵循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即只要有一个成员反对,就无法通过决议。此外,一些评论者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是障碍—没有国会的支持,美国总统无力使得他支持的任何决意成为有法律约束力的政策。
但实情却是,每个人都在倾诉,没有一个人在倾听。开幕后的会议进程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这种悲观:几乎没有重要的国际政治人物到场。另外还需充分考虑美国的国内政治气候。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大会开幕前与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对谈中就直白表示。始终暧昧的美国两次会议的尴尬,与美国在各种气候会议中始终缺乏有力的作为不无关系。如此混乱让人束手无策。
日本宣布不再履行京都议定书。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我们更需要让公众理解并愿意为绿色战略买单。
正如国会在1919年一手葬送了美国在由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国联一样。各国必须面对两个美国。
基于生死存亡的压力,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作出控制。美国则希望把焦点转嫁到中国身上,大力鼓噪中国世界第二的碳排放总量(几个月以后就开始炒作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它在这方面亦获得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支持。
在政治上,丹麦政府是失败的。恐怕这才是目前这种会议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这些集团实际上也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引以自豪的三权分立体制在气候环节上成为各国的一个谈判噩梦。
但现实是与去年万人瞩目的哥本哈根大会相比,坎昆不仅低调得让人感觉不到事关人类命运,而且在还没有开幕就被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坎昆会议未能在体制结构上进行革新,这也是舆论和各国政府不再看好类似活动的根本原因。
一边是正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基础四国,它们不希望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受到减排计划的阻碍,认为为发达国家数百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买单是不公平的。但是唯一所缺的就是正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气候多边谈判亦是如此。另一边是由39个会员国组成的小岛屿联盟,成员诸如马尔代夫、图鲁瓦等面临家园消失的国家。
一票否决的尴尬归根结底,目前在气候问题上的举步维艰,还是一个各国利益难以调和的问题。事实上,奥巴马企图通过气候法案的努力已经在国会处于搁浅状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坎昆发出这样的警告,显示了他对无休止争论的无奈。这种制度表面上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但是实际上导致各方利益无法统一,可以说毫无效率可言。
但事实是,从京都到坎昆,我们始终看不到美国表现出在其他世界重大事务中那样的光彩夺目。理想地说,每个国家都应该考虑到他国的利益和国情,并将此考虑进自身的计划中。
两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立最终导致会议无果收场。美国的低调自然源自于其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帽子。
根据英国《卫报》:中国准备就美国的一项核心要求达成妥协。但是一年多过去了,奥巴马能否在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上带领美国在减排道路上迈出更远的道路?从中期选举的结果来看,对此不能有丝毫的乐观。
发表评论
留言: